日期:2013/11/2 0:00:00 浏览:
“有了新房屋,有了新环境,告别了‘蜗居’,开始了整洁、卫生、便利的新生活,变化真是太大了……”搬入新居的安徽省一棚户区居民难掩自己的喜悦之情。
镜头一:“以前的条件跟现在不能比。原来1个厨房3户人家合用,现在1户人家独享70多平方米的房子……现在的生活真是幸福加幸福了。”在合肥市瑶海区和平家园小区,84岁的安徽印染厂退休职工何新云笑着说。上世纪50年代,她来到合肥,60年来,见证了这个城市的变迁,感受着自己居住条件的变化,从脏乱差都是“筒子楼”的安纺生活小区到如今配有现代化设施的和平家园,二者有着天壤之别。
安纺生活小区曾经是合肥市面积最大、年代最久远的危旧小区。通过实施棚户区改造,这里如今已是新楼林立,草坪、花园、广场应有尽有,3000多户老国有企业职工在这里安居……
安徽省政府第48次常务会议通过安徽省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实施意见,并明确把棚户区改造纳入绩效考核,计划用3到5年时间基本完成全省集中连片的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任务,让广大城镇低收入家庭真正实现安居乐业。
在推进民生工程的大背景下,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坚持把棚户区改造作为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功能、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结合保障性住房建设,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因地制宜、合理改造,采取财政补助、银行贷款、群众自筹、市场开发、企业支持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并积极争取国家补助资金,全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
镜头二:铜陵市市民许爱琴搬进新家已经1年多了,对比以前的居住环境,现在两室两厅的新房子让她充满了感激之情:“搬了新居,我真高兴,多亏了棚户区改造项目,才能让我住上这么宽敞又明亮的房子。”
铜陵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工矿城市,境内的棚户区星罗棋布,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为改善民生,铜陵市将棚户区改造列为政府“一号民生工程”,提出用3年时间完成21处城市棚户区和27处国有工矿棚户区、累计3万多户的改造任务。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铜陵市把廉租房和公租房一起配建,通过这种方式,搭建起保障性住房体系。在资金筹措上,该市采取加大财政投入、争取上级补助、市场运作、住户合理负担等措施,确保棚户区改造“不差钱”。
镜头三:在高勇兵的98平方米的新居中,有宽敞明亮的客厅、朝阳的卧室和一厨一卫。提起拆迁换房的经历,高勇兵感慨万千:“多亏了国家棚户区改造的好政策,让我只花了7万多元就住上了市价30多万元的房子。”高勇兵是安徽淮南矿业集团谢家集区谢一矿的一名内退工人,几十年来一家6口人挤在一间不足40平方米的房子里,当地称其为“趴趴屋”。高勇兵说,那个时候,天一下雨屋里就全是水,做饭靠烧煤饼子,又脏又不安全。自来水、厕所都是公用的,极不方便。现在能住上这样宽敞舒适的楼房,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了”。
近年来,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在棚户区改造项目上坚持以人为本,超前谋划、精心组织、创新机制,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科学统筹规划、长远设计,坚持“好事办好”,避免多年后二次形成棚户区,着力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同时,强化领导,扎实推进,抓紧落实开工条件,强化工程质量管理,加强督促检查,建设群众满意房、放心房,真正做到在推进棚户区改造的过程中让利于百姓、造福于百姓。自2010年实施棚户区改造以来,一座座设施齐全的高楼拔地而起,居住着几代人的棚户区已逐渐消失,人们眼中的“蜗居”成为历史。
镜头四:蚌埠市是安徽省的老工业基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很多企业无力对房屋进行维修、改造,逐渐形成了大量的棚户区。经调查,市区共有104个城市棚户区,占地面积13473亩,需征收房屋面积达559万平方米。“变压力为动力”,蚌埠市以人为本,建立工作机制,科学推动棚户区改造工作。棚户区改造拆迁项目中涌现出了一批样板工程和示范工程,如大板楼危房改造工程是蚌埠市有史以来拆迁面积最大、拆迁户数最多、完成速度最快的项目,创下了“三最”记录。3个月内1600多户全部拆迁完毕,两个月时间就地安置还原户1454户,创造了全省乃至全国都少见的危房改造速度。蚌埠市大板楼拆迁改造的成功做法,同辽宁棚改攻坚战、重庆农民工安居工程一样,为全国创造了一个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样板经验”。
自“十一五”以来,安徽省共有67万户居民通过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改善了居住条件。几年来,安徽省各级党委、政府及住房城乡建设厅以“等不得”的紧迫感、“慢不得”的使命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深入现场、深入一线,扎实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带动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为推进打造“三个强省”(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作出应有的贡献,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本报记者 卜建民 通讯员 向侠
转载:中国建设报